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是中直单位的传统音乐。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2006年,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快速导航

·        词条图册

中文名

古琴艺术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批准时间

2006

地区

中直单位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Ⅱ-34

申报地区

中国艺术研究院


1乐器简介

编辑

古琴艺术古琴艺术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

  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在大量琴曲音乐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常见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人》等。打谱作为古琴音乐传承中极具创新精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音乐的整体与技术细节等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继承古琴艺术中所包含的儒家传统精神及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境界,将为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中的人们调整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认知体验“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带来许多新的启示。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2历史起源

编辑

古琴艺术展古琴艺术展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历尽人间沧桑,朝代兴亡。它以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走向世界,汇入人类音乐的海洋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长期以来,琴家们多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来变化就不大。但随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这一传统观念被动摇了。现在,我们参照古代文献,得到这样的印象:汉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装饰性的波状起伏,琴弦多少不定,少为五弦,多达二十弦,演奏时只弹空弦,自汉朝以后,琴面渐趋于平整,出现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晋初,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所描绘的琴,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琴就十分相似了[2]

3乐器结构

编辑

IMG_259古琴相关图片(3)  古琴,属弹拨乐器。它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13个琴徽,是标识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 ...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轮用以调节弦的音高。琴的面板(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古琴有效振动弦长超出其它弦乐器,且振幅宽大,故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富于表现力。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3]

古琴艺术古琴艺术  经典造型

  古琴,属弹拨乐器。它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13个琴徽,是标识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 ...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轮用以调节弦的音高。琴的面板(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古琴有效振动弦长超出其它弦乐器,且振幅宽大,故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富于表现力。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4乐器资料

编辑

  四艺之首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古琴艺术古琴艺术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此次,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受到了国内和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古琴艺术也许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古琴音域

  古琴全部音域宽达为三个半到四个八度。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线谱上大字一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古琴的音色很丰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区,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弹空弦,古琴家称之为“散音”,其声刚劲浑厚、宏亮如钟;泛音有的轻盈虚飘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00多个可实用的泛音)。按音则圆润细腻,富于表情,有似歌声。而琴家称之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一种非常微弱的滑音)则如丝绕柱梁。

  调式和定弦

5所谓正调

编辑

古琴艺术古琴艺术  所谓正调﹐是从古至今最常用﹑最主要的调式。正调是琴的基本调式。

  正调亦称宫调﹑正宫调﹑黄钟调﹑仲吕调等。其一至七弦的音高分别为 Sol﹑La﹑Do﹑Re﹑Mi﹑Sol﹑La (5612356)。大部分琴曲都是正调琴曲﹐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平沙落雁》﹑《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等。另有《醉渔唱晚》﹑《忆故人》等琴曲也借此调弹奏。

  正调定弦

  一般古琴的定弦﹐往往只调整相对音高。所以﹐古琴定弦时﹐往往采取两弦对应调整的方式。运用散音﹑按音﹑泛音都可以定弦。以下就介绍三种简单的定弦方法﹕

  (1)散音定弦

  以耳听方式直接定弦。自一弦至七弦音高为5612356 。

  (2)按音定弦

  七弦散音应与四弦九徽按音等高。

  六弦散音应与四弦十徽按音等高。

  五弦散音应与三弦十徽八分按音等高。

  四弦散音应与二弦十徽按音等高。

  三弦散音应与一弦十徽按音等高。

  二弦七徽按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一弦七徽按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七弦九徽按音应与五弦散音等高。

  六弦十徽按音应与三弦散音等高。

  五弦十徽按音应与二弦散音等高。

  (3)泛音定弦

  七弦七徽泛音应与四弦九徽泛音等高。

  四弦十徽泛音应与六弦九徽泛音等高。

  六弦七徽泛音应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三弦十一徽泛音应与五弦十徽泛音等高。

  五弦七徽泛音应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四弦七徽泛音应与一弦九徽泛音等高。

  一弦七徽泛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二弦七徽泛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主要的外调

  所谓外调

  所谓外调﹐指除正调以外的其他调式。在琴曲中﹐各种外调的应用﹐都较正调为少。但外调的应用﹐在琴曲中也非常常见。很多重要琴曲﹐都是以外调操弹。

  琴的外调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蕤宾调﹑慢角调﹑清商调太簇调﹑慢商调﹑无射调﹑凄凉调等。

  以下就对最主要的几种外调﹐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蕤宾调

  调式名称﹕蕤宾调﹑金羽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欸乃》等。

  慢角调

  调式名称﹕慢角调﹑林钟调﹑黄钟宫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三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凤求凰》﹑《风雷引》等。

  清商调

  调式名称﹕清商调﹑夹钟调﹑小碧玉调﹑姑洗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捣衣》﹑《秋鸿》等。

  太簇调

  调式名称﹕太簇调﹑夷则调﹑慢宫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一﹑三﹑六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三弦九徽泛音与一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三弦九徽泛音与六弦七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获麟操》等。

  慢商调

  调式名称﹕慢商调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二弦﹐使二弦与一弦等高。

  代表琴曲﹕《广陵散

  无射调

  调式名称﹕无射调﹑紧五慢一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五弦慢一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一弦七徽泛音与五弦散音等高。

  代表琴曲﹕《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龙朔操》等。

  凄凉调

  调式名称﹕凄凉调﹑楚商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离骚》﹑《屈原问渡》等。

6相关信息

编辑

  流派纷呈

古琴艺术古琴艺术  由于不同地域风土和人的气质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早在唐代,就有吴,蜀两大派。隋唐间的琴家赵耶利,曾以“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时之俊”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明清时期,古琴则发展演变为川派虞山派广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诸城派,闽派等多种流派。

  而近现代新的古琴流派也必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不断孕育和派生之中,这无疑将给琴坛带来新的风貌。同时,古琴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思想,积极地影响着现代的音乐创作[4]

  存世名曲

  中国古琴名曲,历尽沧桑,均实为千古流传的“雅乐”。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欸(ǎi)乃〔欸乃,象声词,1、形容摇橹的声音;2、划船时歌唱的声音〕、关山月等。(前四支曲子的简介见附录二)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的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往往与诗歌密不可分,古诗词一般都能弦歌之,韵律和顿挫诗歌和琴乐是完全统一的。琴又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这又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诗歌琴乐绘画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美的追求。在琴那里,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了。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我们还有幸在中国故宫博物院。日本正仓院,以及现代古琴家,收藏家的手中,看到唐宋以来,工艺精致,音色优美的古琴。这些保存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都是无价之国宝。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艺术意境。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去除一些轻狂和浮躁,透过这古奥之曲,悉心体验蕴藏在琴声中的诗情画意吧!

7申遗信息

编辑

古琴艺术古琴艺术  文化遗产名称:古琴艺术

  所属地区: 江苏

  遗产编号:Ⅱ-8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江苏省

  遗产级别: 省

8词条图册

·         

IMG_265古琴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