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是安徽省的传统音乐。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异彩纷呈,形成多种体裁。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

2006年,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中文名称

当涂民歌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地区

安徽省

批准时间

2006

申报地区

安徽省马鞍山市

遗产编号

Ⅱ-5


1历史溯源

编辑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  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

2艺术特色

编辑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  长期以来,当涂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饮誉海内外的当涂民歌即是其中之奇葩。其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县内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异彩纷呈,形成多种体裁。

  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当涂民歌语言丰富,结构完整,曲调多样,唱法独特,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代表曲目有《打麦歌》《放牛歌》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当涂民歌的歌词内容绝大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热情和爱情生活。

3发展和现状

编辑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不仅演唱形式从村野走上了舞台,记载方式由口头记忆进为书面记载,而且大批精品从当涂走向了全省、全国和海外。

  1954年冬,《打麦歌》被选为全国首批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灌制成唱片,风靡全国。1956年11月,当涂民歌以数量多、质量高,连续参加芜湖地区和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全地区、全省。《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放牛歌》等5首获省级节目优秀奖,《玉莲子》获省级演出奖。1957年1月,上述获奖节目连同当涂县优秀民歌手赵秀英、汪宗领入选安徽省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获得高度评价。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赏了当涂民歌的演唱。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刊载了《姐在田里薅豆稞》的歌词。

  优秀的当涂民歌还引起了众多专业文艺团体、著名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出版部门的极大兴趣。中央歌舞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和著名作曲家时乐蒙瞿希贤、巩志伟以及著名歌唱家陆青霜、姜志均先后来当涂采风,学习当涂民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于1980年2月录制《芝麻开花节节高》等13首当涂民歌,经常向省内外播放。1982年,中国唱片社将《打麦歌》《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唱得绿海泛金波》《丰收歌》《回娘家》《划龙船》《快乐的鸭老哥》《一把小伞亮铮铮》等9首当涂民歌灌制成立体声唱片,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发行,当涂民歌开始走向国外。安徽省、北京市、上海等多家音乐出版社多次选载出版当涂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选载40余首当涂民歌,使当涂成为安徽省入选民歌最多的县,从而获得了"民歌之海"的美誉。

4传承意义

编辑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  马鞍山地区的民歌小调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建国以后,民歌搜集和整理工作得到有多方的高度重视。在文艺工作者的精心培育下,《打麦歌》风靡全国,时乐蒙、瞿希贤,巩志伟等作曲家先后到当涂采风,对当涂民歌给予高度评价。

  当涂民歌是当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经过历代文化人的艺术加工后,更具有了高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涂民歌不仅数量多,由于流传地域差异较大,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当涂民歌不仅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也是折射审美观念的载体,对当地文化产生过许多影响。歌曲内容体现了大量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显示出独特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特有的叙事抒怀风格。当涂民歌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使民歌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当涂民歌起源和流传很早,据记载,明末清初就有民歌的演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口头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干什么农活就唱什么歌。这些民歌曲词优美,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方整,节奏轻盈明快,以其清越、悠扬、婉转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解放后,当涂民歌逐渐兴旺和繁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涂民歌不仅数量多,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当涂民歌分布较广,由于地域差异较大,因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不同,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由于民歌演唱的场合地点、条件不同,导致了体裁的多样性。当涂民歌不仅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折射审美观念的载体,对当地文化也产生过许多影响。歌曲内容体现了大量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显示出独特的地方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特有的叙事抒情风格。

  当涂民歌,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历史意义

编辑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涂民歌不仅数量多,由于流传地域差异较大,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当涂民歌不仅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也是折射审美观念的载体,对当地文化产生过许多影响。歌曲内容体现了大量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显示出独特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特有的叙事抒怀风格。当涂民歌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使民歌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当涂民歌起源和流传很早,据记载,明末清初就有民歌的演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口头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干什么农活就唱什么歌。这些民歌曲词优美,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方整,节奏轻盈明快,以其清越、悠扬、婉转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解放后,当涂民歌逐渐兴旺和繁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涂民歌不仅数量多,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当涂民歌分布较广,由于地域差异较大,因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不同,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由于民歌演唱的场合地点、条件不同,导致了体裁的多样性。当涂民歌不仅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折射审美观念的载体,对当地文化也产生过许多影响。歌曲内容体现了大量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显示出独特的地方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特有的叙事抒情风格。

6艺术价值

编辑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2月5日,当涂县实验学校音乐教师张红燕凭借一曲当涂民歌《请到当涂歌乡走一走》,不仅唱到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而且还一举获得了金奖,把当涂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到了全世界。

  在唱响世界后,当涂民歌将要唱响世博会。2010年5月21日至27日将在上海世博会上做展示演出,此次演唱的歌曲为当涂民歌代表作之一的《唱得绿海泛金波》。

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

  当涂民歌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安 徽

  编号:Ⅱ—5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

  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异彩纷呈,形成多种体裁。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当涂民歌语言丰富,结构完整,曲调多样,唱法独特,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代表曲目有《打麦歌》、《放牛歌》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

  当涂民歌是当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经过历代文化人的艺术加工后,更具有了高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8相关资讯

编辑

  当涂民歌传习走进高校

当涂民歌当涂民歌  近日,马鞍山市文化馆组织省级非遗传承人来到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艺术系400多名师生现场教授当涂民歌。当涂民歌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马鞍山的民间瑰宝之一。为了弘扬当涂民歌文化,争取让每个师专艺术系毕业生都会唱一首当涂民歌,当地文化馆联合相关学校举办此次活动,高校师生反响热烈。此项活动,也拉开了当地非遗传承人送教进校园活动的序幕。

  首部研究当涂民歌学术专著问世

  日前,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一场《当涂民歌研究》研讨会,专题对马鞍山师专副教授王红艳的著作《当涂民歌研究》进行研讨,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兴无出席研讨会。据悉,该书是首部专门研究当涂民歌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以文化人类学与音乐人类学的视野,对当涂民歌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音乐本体、文化特征等进行研究,挖掘其音乐文化内涵,探寻其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元素,提炼当涂、马鞍山乃至安徽的本土音乐文化特色。

  《当涂民歌研究》的问世填补了我市对当涂民歌研究在理论专著方面的空白,将为今后当涂民歌的研究提供翔实的文化资料,为保护和传承当涂民歌做出积极贡献。

  两万观众冒雨欣赏当涂民歌

  首届民歌艺术节9月29日晚在当涂的县城露天广场举行。虽然天公并不作美,下着绵绵中雨,但并没有阻挡人们观看民歌的热情。来自安徽当涂当地、马鞍山、南京以及附近的观众达两万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发到票的,有证件的人从后门进,前门的各个道口被武警与公安围得水泄不通,买到票的观众也很难挤进去,外面的房顶上、广告牌上、围墙上都挤满了观众。人们打着伞,披着雨衣露天观看。

  “盛世欢歌,幸福当涂”,首届当涂民歌艺术节暨2011中国安徽·当涂第五届石臼湖螃蟹节开幕式晚会,两节共同举办,当涂以节为媒,以节会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促进各界交流合作的一次盛会。

  晚会上当涂民歌联唱《小妹子送饭下田冲》、《熟透的庄稼一片黄》、《打麦歌》、《划龙船》、《唱得绿海泛金波》由当涂民歌歌手张红燕、陶小妹吴云苏峰等演唱。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典曲目《划龙船》被收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本。2010年,大型史料性书籍《当涂民歌》经过搜集、整理、编辑后正式出版,共收当涂民歌225首;由张红燕演唱的当涂民歌《请到当涂歌乡走一走》,不仅唱到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而且还一举获得了金奖 。

  目前,当涂民歌现有安徽省省级传承人5名、市级传承人13名,陶小妹等14人被授予“当涂民歌手”的荣誉称号。当涂民歌已逐渐成为一张重要的对外宣传、展现当涂魅力的文化名片。晚会上当涂民歌演唱征服了全场的观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此台晚会上,如果说是当涂民歌唱主角,不如说是安徽民歌的一次盛宴,更是安徽、江苏演艺家的共同杰作。演出单位来自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员、马鞍山市艺术剧院、当涂县黄梅戏剧院。精选黄梅戏《女驸马》、《孟姜女》是由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杨波演唱;巢湖民歌《绿浪滚滚迎面来》由巢湖民歌歌手雷玉君演唱;安徽五河民歌《摘石榴》由全国第九、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刘松演唱;晚会最后的压轴戏祖海演唱的一首《为了谁》将全场观众的热情推向了高潮,雨声中观众与祖海一起将晚会唱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