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天地
温广为 |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他爱梅
出过的书中有两本书名都与梅花有关
他爱东坡
出版作品中有大量东坡的诗词
他爱读书写作
也爱喝茶弹琴
但这些都不及他爱书法
......
几十年来,温老师工作之余,一心痴迷书法,从未想过放弃,经常喝茶临帖到忘记时间,一方书斋中,连角落都放满了书法作品。
近日有幸拜访温老师,一起听老师谈谈有关书法的二三事。
访在久堂
七月快要结束,伏天闷热,紫薇正当花期,荚蒾青红一点,街道两边尽是国槐,我们与温老师约在他的工作室“在久堂”见面,园区清凉安静,路遇一只小花猫,慵懒踱步,实在悠哉。
初至在久堂,目之所及,尽是书法相关物品。屋角码放着一叠叠手工毛边纸、生宣、熟宣等,一叠叠已完成的作品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满意的会被留下来,一小部分不满意的会被处理掉。书斋西面墙上大部分贴着温老师刚书写完的作品,书斋东面摆放着老师的工作台,台前的墙上,整齐挂着沈鹏先生和周祥林老师的作品,还有一方周正庄严的小楷作品,见我们好奇是哪个大家之作,温老师说这是他曾祖父的字,世上恐怕只剩这么一幅了。我们纷纷感叹,原来温老师字写得好,是有深厚的家学底蕴的啊。
温老师曾祖父所书小楷
温老师说,自己确实从小就喜欢写毛笔字,后来初中时有一次参加书法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自此,与书法的缘分便结成了,比赛奖励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他临了差不多10年,再后来参加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广州分校的大专班学习,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忙碌之余,依旧勤加练习,可以说与书法的缘分就一直没断过。
钟情米字
温老师喜爱书法,尤痴米芾。
周祥林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及一件事,说他曾得到米芾的一副字帖,温老师得知后便前往周老师书斋观看学习此贴,周老师因为自己也很喜欢米字,便没有赠送给他,后见温老师实在热切喜爱,多次前往书斋学习,便将此贴赠送给了温老师,再后来好几个月都没有温老师消息,有一天周老师和几个朋友没有提前与温老师打招呼,就去了他的书斋,只见温老师书斋的墙壁上、书案上、沙发上、地上都是临的米芾的作品。
原来, “ 消失 ” 数月,是因为太过沉醉其中啊!
临米芾手札
书内书外
他爱米芾,便去努力探究,研究他的执笔、用笔、结构甚至布局,他说:
“米芾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是艺术史上的天才,他作品中的技法、才情都是中国书法史上少有的。”
他爱米芾,但是又不拘泥于米芾,想要在书法上有所成就,自成一派,他深知:
“光学习米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停地往上追溯,除却行书之外,也要涉猎其他书体。”
除了对书家的选择,书体本身的讲究、加上勤勉练习之外,“想要学习好书法,更重要的是书法背后的东西。”
行书 | 林下风
温老师说的,是书法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底蕴。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不仅要耐看,还要耐读,这要求一个书家本身技法深厚之外,也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
“这对于书法家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说 ‘几’这个字,在繁体字中,作为 ‘茶几’的时候就写作‘几’,但表示数量的‘几个’的时候,就得是繁体字的写法,这涉及到文字学的内容,但对于真正的书法大家来说,这部分却是不能被忽视的。”
言谈之间,对书法认真端正的态度立现。
临《张迁碑》(局部)
“书法家”的标准
何为书法家?在温老师心里,有自己的标准:
“有自己的书体,能够独成一格的人,才配叫书法家。当今时代,要出一个真正的个书法大家是不容易的。”
见我们有疑惑,温老师接着说:
“古人每天用毛笔写字,而我们现代人每天都是硬笔书写,我们小时候上书法课,只是让你认识到还有笔墨纸砚这样的东西,真正从小坚持毛笔书写的人少之又少,在这种练习时间远远不及古人的情况下,要读书论、要练习各种书体、临帖不同的书家作品,最终想要有所突破,自成一派,基本上已到老年无疑了。”
现场挥毫
说起真正的书法大家,温老师提到:“沈鹏先生,我认为是继林散之之后,当代独步书坛第一人,他的书法是典型的将篆隶的笔法融于草书之中,线条浑厚、苍茫、高古,非常具有质感和立体感。“
也谈“人书俱老”
有自己的书体,能够独成一格的书法家是不容易的,有的甚至要到暮年,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提到书法学习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一个人要对书法获得深刻的领悟和真正的把握,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到那时,他的书法才能成熟、老练,许多人这时已经逐渐老了......
对此温老师也说到:
“笔墨不欺人。一个人的年龄、修养、功力,会在你书写的线条之间展露无遗,但也不是说非要等到老年了,才能在书法上获得成功,有人年纪轻轻,造诣已经很高,例如明代的王宠,可惜他英年早逝,但如果他没有早逝的话,相信到了老年,他的书法又是另一种层次境界。总体上看,一个人的书风一般到了老年以后才会比较明确,才能真正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
行草 | 《东栏梅花》苏轼
美成在久
这句话语出《庄子》,大抵上是说美的事物、好的事情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温老师很喜欢,书斋名“在久堂”便是化用此句,后来书法个展的主题名也用了“美成在久”。关于书法审美:
“我一直认为书法的最高审美是雅。”
温老师说他很喜欢铜制的小物件
对此,温老师给出自己的理解:
“清代起重视碑学,有‘南北书论’‘碑帖之争’这个还是和当时书法发展的阶段性矛盾有关。明清时期重视的馆阁体让书法的创作逐渐进入死胡同,到了清朝很多人想要突破这样的藩篱,另寻出路,所以开始推崇碑学,这在当时的时代有其积极意义;但纵观以碑为主的书家之作,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存在有粗、俗、狂、怪、乱等问题;再有,中国在明朝以后才出现高大的建筑,书法作品才需要悬挂起来观赏,明朝以前书法多是写在绢帛、纸张上,唐宋及以前,书法作品主要是放在案上欣赏,卷册不大,字也小,书法之中体现碑的雄强的东西也较少;从书法的主流上看,代表性的书家基本上都是以帖学为主的。而帖学所体现的终极之美,我认为就是雅。”
工作室茶台一角
点竖撇捺之间,人事涵养立现,人书俱老之后,从容雅致俱生。
君子不器
书法之外,他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高级记者。温老师是广东梅州客家人,生于书香世家,自从二十多年前有机会来到北京成为一名记者后,便用一支笔杆、一腔正义,为底层发声,为弱小奔走,见证时代风云,抒写家国情怀,转眼二十多年,屡获中国新闻奖等各类奖项。
而工作之余,他坚持大量阅读,写作和书法。“中国历史前前后后已经翻看过四遍。”对一些存疑的地方,会找不同作者不同年代不同出版社的版本进行比较,如果对一个地方很有感悟,便单独写下自己的感悟,形成读书笔记,这些年慢慢积累坚持下来,已经有了一二十万字,有出版社希望能够出版,于是他一番挑选整理之后,终于形成了《始知明月是前身》这本散文集,预计在今年九月份出版。
温老师现场挥毫
记者、写作者,书法家,三者共通也有不同,记者的果敢正义,写作者的诗书才情,最终都落点到书法上,在笔墨行走间,化为行草的肆意飞扬,书成之后,无论就技法本身,还是内容选择,书内书外,体现的是一个作者的书法功力、性情、喜好、涵养与审美。
明月前身
他爱米芾也爱东坡,爱明月也爱梅花,爱读书也爱写字,如今工作之外,临帖之余爱上了喝茶。“我每天都要喝茶。”谈话间,温老师已经煮了好几次茶。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有书一本,茶一盏,兴之所至,沉浸笔墨之中,不停书写、不断精进,不知云来,无问雨去。
工作室茶台一角
笔至此处,突然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温老师便是这样,初见时庄严正气,感觉不好亲近,但与他相熟的人都说:“温老师人很好相处的。”谈话过程中,言语行为之间流散着自然随和,但谈及书法,涉及观念,绝不糊弄回避,有观点有论证,多年的媒体人,在社会上浸润多年,人事沧桑看遍,但心中正气依旧不减,有所为却又有所不为。
有“流水今日”,应是“明月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