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焕淦

记者:您怎样看待中医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焕淦: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药是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将中医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我认为一方面可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中医药作为我国少有的核心原创性并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可以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平台,更好地守正创新,继承发展中医药,助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再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对祖国中医药宝库中一些濒临失传的“独门绝技”起到抢救性的保护作用,使一些民间中医有了传承、传播和加以推广的机会。

记者:针对已经确立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您建议从哪些方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吴焕淦:对于已经确立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务之急是探索形成一套创新传承模式,加大投入研究其特色技术,促进成果转化,使之服务于大众。对于一些传承较好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先行先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探索保护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新路径。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中医药院校、中医院等相关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医药非遗博物馆,不但可以收集整理中医散佚的文物文献、挖掘传承于世的名方和秘方,以及中医实践观察方法、知识体系、各家中医文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等,还可以定期举行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传播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展示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推动中医药非遗项目进校园,让青少年认识到中医药的魅力。

记者:怎样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中医药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吴焕淦: 保证中医药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从制度上,应当明确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的障碍,建议建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门制度。以学术思想为核心,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学术渊源、特色经验、技术方法进行系统研究;通过非遗项目的诊疗医案,应用文献整理、分析挖掘等方法,总结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典型医案的共性规律,进行保护与挖掘。帮助传承人开展整理立档、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记者:怎样建立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培养专项资金?

吴焕淦:就中医药而言,从2012到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1.13亿元用于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其中,补助8617万元支持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补助1190万元支持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补助1520万元支持对38名中医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工作。然而,这些数字仅仅局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省市级,尤其是地市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资助力度不足,因此我认为,应当由当地政府出资,设立中医药非遗传承人专项培养基金,激励传承这些面临后继无人之境的中医药非遗项目。

记者:如何加强中医药非遗的人才培养?

吴焕淦:传承人培养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正创新的关键。但现代中医教育方面,高等院校中医药教育水平和质量依然偏低,中医药专业学生实践不足、缺乏传统人文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显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仅仅传承其技艺,不足以支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发展。因此,不仅要考核传承人对技艺的传承,更要培养传承人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对传承人的遴选和认定也应当将这些方面列为重要的参考。同时应当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对有特殊贡献的人进行嘉奖,树立榜样,引导更多人才主动投入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来。

记者:针对中医药非遗、中医药振兴发展,近些年来您做了哪些努力?

吴焕淦:近年来,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氏针灸疗法”传承人之一,奔走呼吁全社会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9年,我牵头申报并中标了“陆氏针灸疗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陆氏针灸疗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我参与民进上海市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上海市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保护濒临失传的黄氏针灸学术流派、党氏针灸流派、秦氏针灸流派等独具特色的海派针灸技术的建议,提议将这些特色技术列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后又分别向上海市政协提出《关于促进上海市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提案》和向全国政协提出《关于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建议》等有关建议,提议建立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培养专项资金,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后,我希望能够继续为中医药非遗、中医药振兴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 刚 罡

原标题:《专访吴焕淦: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