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于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牛羌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以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申报的羌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年


别名
小年 展开
活动
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展开
时间
每年农历十月一日 展开
类别
羌族传统节日 展开
申报地区
四川茂县、汶川县、理县 展开
流行地区
四川羌族聚居的地方 展开
特殊规定
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 展开
遗产编号
Ⅹ-82 展开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展开
中文名
羌年 展开

1节日历史

羌族历史

羌年羌年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1]

传统节日

羌年羌年(7)羌年又称小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节日里,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砸酒”,边饮边歌。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1]

2主要活动

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梵净山麓

羌年羌年农历的十月初一,羌族村寨、江口县漆树坪的羌族群众迎来了他们隆重的节日——过羌年,当天全寨家家户户贴对联、杀猪宰羊,载歌载舞喜迎新年。

地处梵净山东面的江口县桃映乡漆树坪羌寨在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上,整个羌寨有280多人,是我省唯一的羌族群众聚居村寨,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情习俗。

当天上午,记者与江口县委宣传部一行,驱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漆树坪羌寨,只见家家户户有的忙着贴对联,有的正在杀猪宰羊,一些年轻的男女则围在一起跳舞、唱山歌,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山寨完全沉浸在过年的隆重气氛中。[2]

萝卜寨

羌年羌年萝卜寨的羌山神鼓还在雁门大峡谷绝响,释比肃然的表情恍惚在人们眼前,我们不禁要问:古羌,还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手翻开历史,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东夷、北狄、南蛮、西羌”的常识。甚至《史记·六国年表》称“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亦云:“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意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到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在蜀西川也。”

“禹生西羌”的说法从一些古代典籍和民间传说中都能得到广泛的证实。近人章太炎先生对禹生石纽、“羌”与“姜”都作过研究,“知羌亦姜姓”。《国语·晋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顾颉刚先生在《禹与四川之关系》一文说:“夏民族发源于西北,发祥于黄河和岷江上游之地,故黄河及岷江上游多夏族之遗迹。”

学者们对古羌与华夏的渊源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生活在古羌地域的人们则对于古羌文化与历史却停留在支离破碎的民间传说。

许慎《说文·羊部》释羌:“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古羌人以牧羊为生,羊成为羌人最早的图腾崇拜。但正因为这种崇拜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自然而然淡忘了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牛”是不是羌人的图腾崇拜呢?“牛”虽然无法从文字学角度像“羌”那样与古羌人扯上联系,但一个重要的民间风俗则从侧面告诉我们,“牛”很早以前就被羌人驯养,并且成为农耕文明在古羌出现的重要标志。羌族祖先每逢农历十月初一过年节时,要祭祀图腾、祭祀祖先,其中包括祭祀牛王的内容。所以,年节又称牛王节(牛王菩萨的生日)。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拿几升面喂牛,用青稞面做成馍馍穿成串挂在牛角上,还要给牛挂红,用猪油或酥油把牛角擦亮,然后赶上山,任其自由自在玩耍。

羌年羌年可见,古羌人在尊重牛、崇拜牛这个问题上一点也不比羊差。于是,羌历年年事活动中这段民俗是不是在告诉人们,“牛”也是羌民族的图腾崇拜?

历代典籍中关于古羌的记载对于研究古羌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而流传在古羌地区的许多民间传说又能够印证记载中一些史实。此对于在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州的过程中,“打造藏羌文化走廊”的“文化扬州”战略无疑带来一些启迪。如何进一步挖掘开发羌文化,不断丰富和深化“藏羌文化走廊”的特色,创新“文化扬州”的工作思路,值得每一个关注羌民族文化的人思索。

走进羌家过羌年--萝卜寨羌年庆十一月十日,农历十月初一,萝卜寨村民按传统习俗,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祭山还愿活动.祭山活动在悠扬的唢呐声中开始。寨中老释比王明杰带领寨中的年长者和村民吹着唢呐抬着祭祀的山羊从寨内出发,围着寨子行走一圈,然后到达寨后的林盘山前,围着神树带领众人边跳羊皮鼓舞边诵唱释比唱经,祭祀山神、树神、寨神等,表达他们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和对五谷丰登的达谢,也表达他们对来年风调雨顺和平安吉祥的祈盼。

夜晚时,村民聚在篝火旁,烤羊、唱山歌、跳莎朗、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尽情地喝酒对歌。

羌人新年

羌年羌年羌历年亦称羌年节羌语称“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也是羌民族一年一度庆丰收、话团圆的民族传统盛会。其内涵与汉区之春节,藏区之藏历年等民族节日相近。

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即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后,按照古羌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推算出羌历九月初一(即农历十月初—)为羌历年,并以这—天作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

从春种到秋收,辛劳了一年的农人进入了农闲季节,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也由此而获得了短暂的自由,被放上了山。粮食进了仓,猪羊进了圈,这自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外出务工的人也纷纷赶回了家,因而人们开始载歌载舞,欢庆丰收。

由于羌人实行灵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进入农业社会后的羌人,不仅把命运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还把希望寄托于上天,希望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吉祥安康,因而每年羌历年期间,均要举行“祭天还愿”仪式。与此同时,羌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同耕牛结下了特殊的感情,羌人认为,粮食的丰收同样离不开牛王爷的帮助,故在一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牛王会”习俗。

羌年羌年从严格意义上讲,“祭山会”是表达羌人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行为(民间称为“许愿”),而羌历年则是表达羌人美好情感的一种答谢方式(民间称为“还愿”)。因而,祭山会属“春祷”,羌历年属“秋酬”。同属农事活动,其间不仅折射出羌族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也集中展示出羌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原生态婚礼

羌年羌年凌晨4、5点钟,早席拉开。整个过程充满浓浓的人情味。由于气温寒冷,同桌的乡亲说他们的粮食酒是专门驱寒的,颤抖着冻僵的手忍不住与乡亲们一块喝起了平生从没喝过的一场最早的酒,果然这酒驱寒厉害,它使高山的夜不再那么寒冷。在城里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点贫寒,可生活的简朴并不影响快乐的产生送嫁的人在装扮,我们准备出发,送嫁到男方家,出门的日子好拜堂的日子都是算过的,所以在6点左右,我们就准备好了。

在热烈的鞭炮声中,知礼客的话语钟,唢呐的嘀嗒中,新娘由弟弟背着送上了花轿,当时一片漆黑,一路走,一路吹,一路放鞭炮。送嫁的人必须在最前面,然后依次是唢呐队,知礼客,然后是花轿,嫁妆,陪嫁队伍。知礼客一路走,一路喊,一路放炮,反正就是过桥,上堪,都要放。所有的陪嫁都是挂了红的。

新娘的嫁妆除了传统的服装、日常用品外,还添加了大红床罩、冰箱、等,送亲的姐妹们也爱上了抹口红、描眉这种时尚。

从送亲老乡的穿着来看,羌族男子的民族特性早已被现代文明抹得一干二净,他们的民族服饰已被西装、运动衣和旅游鞋代替。而女性却“坚守传统”,她们传承着羌族的个性和美丽。新郎首先要举行答谢祖宗和挂红的仪式,随着知礼客的声音,一步一步的完成,然后就是新娘和新郎的拜堂。据说,新郎的挂红越多,就是好运气越多哦。

羌年羌年新娘就这样在唢呐声和鞭炮声中被新郎接出去,开始新的生活。然后由迎嫁的女孩引到华庭,举行拜堂知礼客在整个婚礼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仪式都必须由他们来主持好完成,男方和女方家请的知礼客是各自的,然后是拜堂,知礼客叫什么,他们就做什么,首先是拜天地,然后是灶君,其次是父母好宾客。反正换个方向就有人拿着席子,新郎好新娘围绕着转,一直要把4个方向全部转完。

最后是隆重的解盖头仪式,在拜堂之前,新娘是吧允许带任何首饰的。必须要拜堂后才可以带

新娘在到达之前必须要先放鞭炮,然后又知礼客喊话,然后舅舅就杀鸡,用鸡血在门口画符,然后用刀把符定在门口,这样,由人把新娘背进屋刚拉开盖头,就遭到了袭击,被一群亲友轰炸了满头满脸。然后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要洗脸,带首饰。[1]

舞蹈

羌年羌年羌族过羌年要过到农历的十月初十,这段时候羌民家都开始杀猪了,可以去吃血馍馍。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亢,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3传承价值

羌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称为有着寻根文化价值的民族。羌族文化对藏缅语族各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我国申报的羌年项目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人合一”是羌族人最为崇尚的理念,这种对日月山川、自然万物、乡土和祖先的尊重与崇拜,在羌年这一仪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的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服饰、饮宴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在羌年活动的组织者释比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羌年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对于每一个羌族儿女来说具有至高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4民俗现状

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能举行羌年仪式的村寨只剩下20多个

2008年的一场大地震极大地毁坏了羌族的生存空间,也使得世人再次聚焦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精髓。据负责申报工作具体事务的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其实羌族文化的濒危状况在地震之前就已经凸显。羌族历史上曾经多次迁徙,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较为频繁,接受现代文明也较早。其聚居区位于岷江上游、九寨沟旅游环线上,信息较为畅达,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如今,能依照传统方式完整地举行羌年活动的村寨,从原有的百十多个减少到20余个,参加祭山活动和集体性庆祝仪式的民众锐减,一般仅有10万余人。5·12汶川大地震更使羌年活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遭到重创:主要文化传承人多人遇难;所依托的社会空间与文化场所,如神山、祭坛、村舍、碉楼等祭祀场地受到严重破坏;与羌年相关的器物,如法器、服饰、表演用具等严重破损;传承人和研究者多年搜集的羌年资料与档案在地震中大量散失。

5项目保护

对代表性传承人实施资助,建传习所及博物馆

为摸清震后羌年活动的存续状况,建立完整的资料档案,羌年活动相关社区的文化部门对羌年进行实地考察并留下影像资料,对羌年的主要传承人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国家财政拨款40万元,由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负责完成《羌年活动传承人纪实录》数据库的建设。

自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每年对经由中国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的20名羌族民众公认、提名的羌年代表性传承人实施资助,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障,专心于羌年的传承。为提供羌年传承所需的物质保障,对地震损坏的原有羌年祭祀场所,羌年活动相关社区的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组织一些掌握羌族传统建造技艺的人员进行加固维修,所要修复的羌年祭祀场所需由羌年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并请释比按传统方式恢复原貌,组织一些掌握羌年活动传统用具制作工艺的文化传承人制作一批活动器具。

根据规划,汶川将在威州、绵箎、雁门、龙溪、克枯、草坡,理县将在蒲溪、桃坪、薛城,茂县将在黑虎、曲谷、三龙、叠溪、凤仪等各自辖区的乡镇,北川将在新县城建立羌年文化传习所与博物馆。羌年传承机制将由羌年活动相关社区的文化部门制定和完善,并定期组织、举办培训班,由释比和代表性传承人担任传授者,广泛吸收羌族各年龄段的民众学习,定期在羌年文化博物馆进行活态展示,搭建随时可了解和认识羌年文化遗产的平台。

6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理县文化馆茂县文化馆汶川县文化馆获得“羌年”保护单位资格[3]

7词条图册

  • 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