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鼓乐

发布时间:2020-10-30   浏览:2957 

辽宁鼓乐

编辑词条



 

 


 


辽宁鼓乐是辽宁省地区的传统音乐。

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省辽阳市出土的汉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图,并且题有鼓吹演跌欢戏六字。

2006年,辽宁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中文名

辽宁鼓乐

批准时间

2006

遗产编号

Ⅱ-39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

辽宁省

地区

辽宁省

 


· 1鼓乐溯源

· 2艺术特色

· 3风格流派

· 4珍视遗产

· 5现状

1鼓乐溯源

编辑

辽宁鼓乐  辽宁鼓乐流行于辽宁全省,其中,辽南海城、牛庄、南台、鞍山、沈阳等地的鼓乐发展得更为兴盛。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省辽阳市出土的汉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图,并且题有"鼓吹演跌欢戏"六字。   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结构痕迹。从某些乐曲的音调上看,辽宁鼓乐曲明显地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音乐的影响。在乐调方面,辽宁鼓乐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调"实际是滥觞于唐宋的"移宫换调",属"燕乐二十八调"的余绪。此外,辽宁鼓乐中唢呐的七种调名称谓为研究唢呐形制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2艺术特色

编辑

  辽宁鼓乐主要有"唢呐乐""笙管乐"两种演奏形式。两种乐各自独立--使用乐器不同、各有专用乐曲。唢呐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兼备堂鼓、小钹、乐子()、包锣、大号(挑子)等。它有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又称坐堂、坐棚,艺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时所有乐器全部参加,故亦称"全堂"。唢呐坐乐有婚娶作寿、为婴儿办满月时演奏的红事",和丧葬、办周年等演奏的"白事"之分。各地区红事坐乐使用的乐器有唢呐二只(只限240毫米以下的小唢呐)及堂鼓、小钹、乐子、挑子号各一只;白事坐乐使用乐器有唢呐二只(390毫米以上的大唢呐)、小钹、乐子、包锣各一只、大号(或挑子号)二支。由于乐器组合不同,演奏内容不同,坐乐还有大笙喇叭、小笙喇叭、咔戏、哑戏等演奏形式。   除坐乐形式外,在一些民俗活动如迎亲、拜庄、送葬等活动时需要鼓乐跟随,于是出现了行乐,但其使用乐器不多,且多为轻便乐器。   辽宁鼓乐中的笙管乐以管(单管或双管)和笙为主奏乐器,通常是一支管配两盘笙。其它还有堂鼓、小钹、乐子各一支,亦可加用笛、胡琴、坠琴、扬琴等,坐乐也是笙管乐主要的演奏形式。   辽宁鼓乐的演奏者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两种。职业艺人是以演奏鼓乐为谋生手段者;半职业艺人多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忙时务农或操持手工业劳动,闲时或做仪式时出来演奏,也收取报酬。辽宁鼓乐多在民间婚丧仪式中演奏,有坐堂和行路两种演出形式。坐堂是坐在喜家或丧家门前演奏,行路是在迎亲或送葬的道路上边行进边演奏。坐堂时多演奏较大型的乐曲,行路时多演奏较短小的乐曲。   辽宁鼓乐的曲目有元、明以来的南北曲牌子、戏曲唱腔、民歌和器乐曲牌等。在演奏中,乐手常在曲调的结尾处进行自由发挥,情绪热烈,技巧性强。辽宁鼓乐常用曲目有《工尺上》、《梅花调》、《上菜曲》、《句句双》、《桂枝花》。   辽宁鼓乐有着自己的传承谱系,它以民俗为依托,以家族班社为宗系,秉承"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祖训,声声不息,世代相传至今。其传承谱系可分为三个时期:清末民初:以张施文(1850-1921),艺名张发为一代世袭宗师;以"福升堂"为代表的班社群体。建国前后:这一时期涌现出赵尔岩、何其泽、周启英、关希仁、吕升岩、王世斌、姜鸿儒等全国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演奏家;还有南派传承代表胡海泉等一代名流。改革开放前后:以胡春波胡海波、宋连波、吕坤等为代表的新秀。

3风格流派

编辑

辽宁鼓乐  早期的辽宁鼓乐以笙管乐为主,明代唢呐勃兴,经过漫长的萌生、发展,唢呐乐约在18世纪末发展成熟、完备,并早与笙管乐合流,形成具有今日格局的辽宁鼓乐。辽宁鼓乐从风格特点、演奏曲目以及使用乐器等方面看可分为辽南、辽西、辽东、沈阳、辽北、朝阳等六个地方风格流派。各地演奏曲目丰富,大致有唢呐乐汉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锣板曲等几类。

4珍视遗产

编辑

  辽宁鼓乐依然盛行不衰,但演奏的传统曲目已经日渐减少,尤其是大牌子曲和汉曲,能完整演奏者寥寥无几,出现了鼓乐活动兴盛而传统乐曲却走向濒危的尴尬局面,需要有关方面加以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520日,辽宁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现状

编辑

  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省 辽阳市出土的汉魏时期 古墓壁画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图,并且题有鼓吹演跌欢戏六字。   辽宁鼓乐早期为 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结构痕迹。从某些乐曲的音调上看,辽宁鼓乐曲明显地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音乐的影响。在乐调方面,辽宁鼓乐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调实际是滥觞于唐宋的移宫换调,属“ 燕乐二十八调的余绪。此外,辽宁鼓乐中唢呐的七种调名称谓为研究唢呐形制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辽宁鼓乐先后产生了一批技艺高超的传承人如 王文州、 王国卿、 王国全 刘永年、刘永庆 刘宝善等,他们不仅在本地教授徒弟,而且还向外地传艺,由此促进了辽宁乃至 东北三省民间鼓乐的普遍传承。常用曲目有《工尺上》、 梅花调》、《上菜曲》、《句句双》、《桂枝花》。   目前,辽宁鼓乐依然盛行不衰,但演奏的传统曲目已经日渐减少,尤其是大牌子曲和汉曲,能完整演奏者寥寥无几,出现了鼓乐活动兴盛而传统乐曲却走向濒危的尴尬局面,需要有关方面加以保护。

参考资料:

1.

辽宁鼓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8-07-13 [引用日期2018-07-13]